近日,在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上,通过了《关于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决定》,提出了创新发展的目标要求,明确指出要锚定目标,加压奋进,攻坚突破,努力以创新引领嵊州赶超发展,在创新浙江的生动实践中展现嵊州更大作为。
创新的种子早就埋下。近年来,我市聚焦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,通过和高校共建研究院,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替代与新兴产业技术突破,带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。
走进浙江特种电机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,土耳其机器人专家亚赛明·奥纳博士正专注优化人形机器人的仿生电机模组设计方案。这家深耕电机领域近30年的老牌制造企业,如今依托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,成功引进专家资源,顺利切入机器人新赛道。
“面对市场和竞争,多年来,我们也在努力转型升级,重点放在了人形机器人和无人机,但缺少专业人才来引领技术瓶颈的突破。”特种电机经理办主任吴吉铭感慨道,作为传统企业,引育人才的资金压力很大,人才储备一直是薄弱环节。而校地共建的研究院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,“从提出需求到专家进驻仅用三周,这种速度在以前难以想象。”
通过研究院,将高校资源精准赋能到产业创新发展。近年来,我市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,先后引进了浙工大、浙理工、西安交大、同济大学、绍兴文理学院等5家合作共建研究院,围绕智能家居、高端装备、现代纺织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、高端新材料、生物医药与健康、空天信息、合成生物、人工智能、氢能储能等“3+4+4”重点产业集群,扎实推动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深度融合,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的走廊墙上,一张张合作清单清晰标注着技术转化路径:为浦口街道企业定制人才引进方案,为机械企业破解智能装备控制难题……“我们像一根导管,把高校的科研资源精准导入产业痛点。”研究院办公室主任何振阐述了其桥梁作用,依托高校的科研优势,通过学术研究、技术匹配、系统工程和成果转化,为当地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。研究院仅成立一年多,已与16家企业建立合作,并提供了相应技术的解决方案。
在嵊州市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,一场针对本地企业西格玛科技的技术诊断正在进行。企业苦于碳纤维分散技术瓶颈多年,中心立即组建教授特派团攻关。“教授带着专利上门,通过实地试验,将技术匹配到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当中,高效、针对性地解决问题。”中心综合管理部副部长张涛介绍,中心采用“人才特派员”机制,已组建11人教授团队,为嵊州企业提供“点单式”技术服务。
精准“嫁接”高校资源,激活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,我市各个研究院也通过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,孵化新兴产业集群成链。
在艇湖科技城,颢元(绍兴)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,国内首条非铂催化剂和膜电极生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入场。这家由嵊州市长三角新能源产教融合研究院孵化的企业,突破了燃料电池核心材料“卡脖子”难题。“传统铂催化剂成本占电池总成本的50%,且95%依赖进口。我们开发的碳纳米管催化剂价格仅为铂的五分之一,且抗毒性强,环境适应性强。”企业技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展品经过测试,耐久性达2000小时,衰减率低于0.4%,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,生产线预计10月份投产,届时将实现国产代替进口,填补国内该类产品空白。
为确保研究院高效运行与成果转化,我市还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服务机制,市科技局牵头建立工作例会、联系服务、绩效评估、财务审计制度,5家研究院年度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到运营经费拨付,倒逼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。“截至今年6月,全市5家研究院已累计引育国家级人才21人、省级51人,破解企业关键领域技术难题146个,开展合作项目165个。”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